用户注册 |  用户登陆 |  设为首页
  当前位置:首 页 >> 小而美学校 >> 正文
村小“小而美”不再是梦想
时间:2017-04-27  来源:李新玲  
      “只有一个学生的学校?我们有219所;只有一个教师的学校?我们有1190所;包括教学点的百人以下的小学?我们有8300所,比去年增加了近400所。”甘肃省教育厅王嘉毅厅长的这几个数字,让人又吃惊又欣喜——吃惊的是还有这么多“一生”或者“一师”的学校,欣喜的是农村教学点的快速增加。
  近日,在甘肃省平凉市举行的“第二届中国农村小规模学校联盟年会”上,不断传递出这样的信息:百人以下的农村小规模学校在不断增加,农村教学点正在被恢复和保留,越来越多的地方正在想方设法办好农村孩子家门口的学校……
  “一年前,我们在广元市召开了第一届农村小规模学校联盟年会,原因是因为广元有一批小规模学校的校长自己组织起来,抱团取暖。其实‘抱团取暖’有一种悲凉的意味。但是今年我们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杨东平认为看到了希望——农村小规模学校已经成为教育部门的重要议题,而且“许多成功的案例告诉我们,小而美、小而优的理想完全有可能实现”。
  村小各美其美
  “在崇信县一个偏远村小二年级的教室里,一个男孩正在认真摆弄地球仪。我问他能看懂吗?因为这是初中地理才要学的。男孩回答说:‘昨天晚上在家里看电视,马航MH370失踪了,我在地球仪上找它失踪在什么地方。’”甘肃省平凉市教育局局长牛启寿对此印象深刻,并认为自己深受启发。
  甘肃省平凉市位于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交通不便。原来学校布局合理,2000年以后,学龄人口逐年下降。目前,全市有小学915所,百人以下的小学就有618所,占整个小学60%,而学生仅占20%。平均每个学校50人,平均每个班10人。用牛启寿的话就是“全市进入了小班小校时代”。
  学校规模小了,班里孩子少了,原来坐40多人的教室,现在只有十几个孩子。如何教学成了农村教育的第一大难题。
  除了在一些学校开展复式教学,崇信县借鉴国外的小班化教学经验,把教室一分为二,把学生的活动设施、娱乐设施,甚至生活设施全部引入教室。
  “学生在班里就像在家里,我们提出教具玩具化,宁肯让学生玩坏,也不要把它高贵化,锁到实验室里放坏。”牛启寿介绍道。
  2013年,平凉市泾川县针对农村小规模学校音乐、体育、美术、计算机老师短缺的状况,在学区的小规模学校开展走教。比如,一位音乐老师集中在一所学校上几周课,把这一学期的音乐课程全部上完,然后再到另外一所学校上课。这样一来,学生不动老师动,所有的课程开齐了。
  各种发展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做法收到了成效。从2014年的新学期开始,平凉农村学生进城读书的潮流开始逆转,上一学年度从县城转到农村学校就读的有1000多人,本学年度回流的已经有2000多人。最早实行小班化教学尝试的崇信县秦家庙小学已经由原来的80人增加到了160人。
  同样,在江西弋阳农村也出现了学生回流村小的现象,同时县城的大班额也消失了。
  绝处逢生、质量不断提升的小规模学校在各地都有,校长们各显其能,阅读推广、民族文化特色教育、网络教学、发展校本课程……他们用不同的方法,让农村小规模学校各美其美。
  农村教育之所以呈现出勃勃生机,要归功于一系列的向农村倾斜的地方教育政策。
  农村教师需要更多人文关怀
  杨东平在发言中提出,建设小规模学校有四个原则:就近入学、儿童优先、老百姓满意和教师优先。“在偏远的教学点,最重要的是教师问题。一个学校可以没有塑胶跑道和电子白板,但是只要有一个好老师,就会是一所好学校”。
  “到今年年底,全省所有乡村学校的生活补助达到300元,2017年年底达到500元,2020年所有乡村学校教师的生活补助不低于1000元。”在平凉举行的小规模学校联盟年会上,王嘉毅宣布甘肃省办好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十条规划。在这些规划中,对农村教师的倾斜是重要部分,“着力加强小规模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切实提高小规模学校教师的待遇”。
  对小规模学校,王嘉毅说,不再仅仅计算师生比,还要充分考虑班师比,增加教师编制。甘肃还计划加大教师中转房的建设力度,在乡镇建设一批房子供乡村教师居住。教师职称评定向农村教师倾斜:同等条件下,农村老师优先。
  “除了物质待遇,我们要给乡村教师更多的人文关怀,关心他们的业余生活、家庭和子女,鼓励他们创新。”王嘉毅相信,经过几年的努力,乡村教师队伍的吸引力会大大增强。
  江西弋阳县教体局局长方华则反对机械提倡“让教师扎根农村”:“要让教师做真正的人,不能阻断他们的上升通道。在城乡差距客观存在的现实阶段,要让一批人在农村循环教学。”
  办好农村孩子家门口的学校也是精准扶贫
  虽然看到了希望,但大面积的农村教育还处于不断衰落的状态,一份“平凉共识”在这些希望中诞生:“改善乡村小规模学校,需要学校与社会共同努力。通过乡土教育、阅读推广、科学教育、艺术教育、复式教学、全科教学、‘互联网+’等教育改革与创新,提升教育质量。”
  这篇由各地农小校长贡献智慧的短文,强调了今天办好乡村小规模学校,不仅是一种救急行为,更要明确建立“小班小校”的目标:在很多国家,小而优、小而美的小规模学校成为高质量教育的同义语。
  不过,改善乡村小规模学校不单单是校长的努力,更要政府发力、社会合力。
  穷则思变。自发组织起来的各地小规模学校已经得到了政府的关注和支持。“我们感觉这14所组成联盟发展的小学有了变化,从‘政府主导’变为‘自主发展’。以前办学是政府指导,教育主管部门安排,现在不同了,学校列出办学清单,政府来埋单。”四川省广元市利州区教育局局长左家友说,最近教育局根据学校提出的要求,正准备解决小微学校教师不足的问题,并计划用5年的时间解决全区这一问题。
  此外,各地也看到了发展小规模学校所带来的益处:不仅是农村孩子在家门口有了好的学校,还有很多连锁效应。
  “关键是减少了家长的陪护成本。我们算过账,一个孩子如果从幼儿园开始到县城租房子,每年不低于3000元,而且需要父母或者爷爷奶奶的陪护,花费不少于六七千元甚至上1万元,从幼儿园到高中毕业十几年就要花去十几万元。”牛启寿认为,让农村孩子在家门口上学减少家庭支出,这也是精准扶贫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