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注册 |  用户登陆 |  设为首页
  当前位置:首 页 >> 参考文献二 >> 正文
课例研究概述
时间:2015-05-07  来源:黄建初  
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课例研究被大家所关注,是由课例研究本身所具有的价值意义决定的。本文从课例研究的背景、价值取向、基本操作和成果表述四个方面探讨课例研究,旨在为第一线的教师开展课例研究提供参考。
一、提出课例研究的背景
课例研究的提出是普教科研回归本原的一个举措。普教科研曾经有过辉煌。但时至今天,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以往以教授专家的研究作为蓝本的,以探索教育规律为主要价值取向的,以科学主义为主要研究范式的普教科研,与教师的日常工作距离甚远,因此,不可避免地出现了种种异化。提倡教师的研究回归本原,就是关注实践问题的解决。即教师的研究以行动研究为首选,以课堂为研究的主要场所,以实践反思为主要特征,以指导教育实践获取策略知识、促进专业成长为首要目标。
课程改革已经进入攻坚阶段,回顾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两次课改,其中有一个重要认识就是“教师即研究者”。新课程提倡教师不仅是课程的执行者,也应是课程的开发者。课程改革必须有教师的跟进。课程的理念必须让教师内化,才会转化为实际行为;课程改革中的教师不应只是“教书匠”,而应是自觉的研究者。课改最终发生在课堂上,这是课改取得成功的基本保障。
关于教师的专业发展的研究,已经从理论探讨走向实践探索。由顾冷沅教授领衔的课题组发表了《以课例为载体的教师行动教育》的研究报告,它以丰富的事实揭示了教师开展课例研究的可行性、实效性。他指出:教师是在教育行动中成长的;教师的专业发展要关注实践智慧的动态发展过程,关注两类知识——明确知识与默会知识之间的互动关系。
二、课例研究的价值取向
教研组(备课组)的教学研讨活动是中国基础教育的一大特色。面对新世纪的教育改革,教研活动中的不足也引起了关注。比如教研活动一次性搞过算数,关心表面现象,低水平重复而收效甚微。揭示课例研究与以往教学活动的区别,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课例研究。
课例研究 教学研究(公开课)
有研究的主题
严格意义上的选课
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教学设计
着眼于研究的探讨
强调理论指导下的实践反思
强调行为跟进
主题不明确;或泛化
选课随意,或从评课出发选课
写教案
着眼于评课的讨论
缺少显性化的实践反思
往往是低水平重复


教研活动迫切需要加大“研”的分量。实际的情况是,教改中已经出现了教研与科研“亲近”的趋势,教研在完成教学常规管理的同时走向“研究化”,增强研究的色彩;科研走向“日常化”,亲近教师,融入课堂。课例研究融入了两者的特征,为走向理想的彼岸架设了一座桥梁。
教师培训不管采有何种方式方法,都面临由理论到实践的转移问题。“实践上,大部分教师在参与了这类培训后,都很难把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日常的课堂上,这已成为不易解决的顽症”。“听了未必接受,接受了未必会用”。
通过文献检索和实践经验总结,课例研究的校本培训是解决由理论到实践的一条有效途径。课例研究把先进的理念通过课例为载体的研究、指导、对话,通过专家、骨干教师等高一层次的研究人员的引领,通过教师个人在反复讨论中做行为自省与调整的跟进,实现设定的目标。
课例研究的提出是新课程背景下,对课堂教学的重新关注,是普教科研的本原回归。课例研究重视积累,重视增加教师的实践智慧,发展教师的反思能力,强调面对教学共同分享,其意义十分明显。
三、课例研究的基本操作
课例研究就是教师在同事或研究人员的支持下,运用观察、记录、分析、反思等手段,通过选题、选课、设计、实施与记录、课后讨论、撰写课例研究报告的过程,对课堂教学活动进行的研究。
与任何一项研究一样,课例研究也要有一个研究的主题。主题从哪里来?主题来自于教学活动中真实的问题,来自于教师们关心的问题。这样的问题容易引发同事间的讨论。作为研究前形成的主题,来源有:教师确立的研究课题;教师确立的研究专题;教师对某一类课或课的某一方面的研究兴趣引出的主题。
在质的研究中,有些主题是研究过程中逐渐突现出来的。某老师起初想研究某一主题,在研究的过程中,他通过实践,发现原来的判断是一个假命题(虚假判断),并由此引出了一个新的判断,实现了一个新的主题。
有了研究主题,接着是选课。教师依据自己所要研究的主题,选择相应的研究课。选课时要思考的是:为什么选这一节课?这节课与研究是什么关系?这节课以往的研究解决了什么?未曾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设计。在教学设计中,如何依据新课程理念和我对这节课的理解设计教学?如何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如何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关系的统一?如何依据新教学论、新学生观达到教学的优化?
实施。把设计变成课堂教学的过程。并仔细观察分析其效果。也要考虑:如何做课堂观察?采用何种技术手段来分析?课后讨论如何实施?围绕哪个或哪几个问题展开讨论?谁主持?谁记录?有没有研究人员参加?有没有骨干教师参加?
课后反思。通过对课的分析,形成什么反思文本?感性认识建立在何种 认识(相关理论)的基础上?
反思的结果是对后续研究的导引。教师再选择一节课,通过再设计、实施、课后讨论与反思达到新行为阶段,从而实现行为跟进。
四、课例研究成果表述
虽然课例研究成果会因课而异,因人而异,但是,作为一项研究成果,有几个方面应该是共同的规范。
研究主题。完成一项课例研究后,会留下很多素材。研究者要对素材进行取舍。取舍的依据首先是主题的突现。与研究主题相关的材料是说明成果的依据。这样,读者在阅读了文章以后,对研究的主题可一目了然。一个课例研究会不可避免地涉及“这节课怎样上才好”,但这不是课例研究的主题,是一般意义上的评课。处分二者的重要性在于帮助教师进入研究状态。
研究过程的展示。在叙述课例研究的过程中,研究者依据的是行动研究的要义,采用叙事研究,从研究材料中得出研究结论,而不是脱离材料,空发议论。空发议论绝不是好的课例,空发议论会给读者留下议论游离于研究事实,事实与认识相分离的印象。
反思是课例研究中极为重要的内容。有的教师说,我只会上课,不会总结,更不会反思。缺乏反思的课例,不是完整的课例,甚至算不上课例,只是教学实录而已。
把教学实录转写成课例,不仅有主题、选材的问题,还有文章结构安排,语言表述等。课例研究成果不同于论文,不是选择材料去证明某观点,而是在叙述研究过程,反思教学中,顺理成章地引出研究认识,归纳教学方法,给自己新知,给他人启迪。课例不是去研究课堂教学中的相互关系,揭示普遍规律(这一点必须由专家来完成),而是教师通过研究去加深对教学的理解,提高教学技能。
现代教育强调合作与分享,现代社会强调在合作中实现预设目标。这也是课例研究中的成果之一。课例研究主张研究者与专家之间的互动,主张研究者与同伴之间的合作交流,从而实现互动共进。
这种互动共进还体现在研究者与理论之间的互动中。开展课例研究,十分强调研究者的理论学习。课例研究的基础是教师自觉的实践反思,而实践反思又往往依赖于理性精神、批判精神。现在的问题是自觉的实践反思依赖于研究过程,才有可能获得增进。因此,我们希望教师在课例研究的过程中,实现理论学习、实践反思、行为跟进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