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注册 |  用户登陆 |  设为首页
  当前位置:首 页 >> 课题交流 >> 正文
生命教育的研究与实验方案
时间:2015-05-07  来源: 罗楚春  
       一、生命教育问题的提出  
  所谓生命教育,就是尊重生命主体,为其创设生动活泼、充实丰富的环境和条件,以促进生命主体全面、和谐、主动、健康发展的教育。  
  教育从其最根本的意义上说,是为人类社会的生命(尤其是精神生命)的延续与发展服务的,然而,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由于种种原因,我们忽略了教育的这一本真意义甚至背离了这一初衷。在当前条件下,如何将生命(尤其是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每一位学生?还给每一个教师?是本项目研究的出发点。我们思考和探索的意图,是想在学校建立起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和体系,即“生命教育”的理念和体系,建构起一种新的办学模式,即生命教育的办学模式。 
  2003年8月,南山区教育局研究决定,将松坪中学与松坪小学合并为九年一贯制的松坪学校。合并后的松坪学校将向何处去?办学思想如何定位?改革路径又如何设定?这是我们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回顾八年的的办学历程,两校曾对教育改革作过许多探索。原松坪小学进行了八年的主体教育的实验研究,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主体性——主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的思想指导下,先后对合作性的师生交往模式、参与式的班队活动模式、赏识性的激励教育模式、探究性的课堂教学模式和课程改革,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先后积累350万字的科研成果。原松坪中学进行了“分层次教学”和课程改革的探索,尤其是在课程改革方面,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所作的综合实践活动和科学课的研究与实践,其成果处于全国实验区领先水平。应当说,两校所积累的成功经验为提出新的研究课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尽管如此,两校的现状仍然存在许多不尽人意之处,开学以来,我们以课堂观察和访谈等方式深入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主要存在着如下问题:  
  ——对学生存在状态(亦即生命状态)缺少应有的关注。当我们听完所有教师的课并对所听的课进行分类分析后发现:教学中存在着严重忽视学生生命的存在现象。课堂上,学生对知识是否理解,学生的焦虑、学生的自卑、学生的需要,学生的成功,似乎与我们教师没有关系;老师把学生当作知识的容器,把教学仅仅当作一个知识的授受过程,忽视了教学过程中人的因素,因而使得课堂机械、刻板、沉闷、单调和乏味,缺乏生命活力和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一句话,课堂教学缺乏生命活力。  
  ——在师生关系方面。教师把学生当作一种监管对象,学生略有“越轨”行为,轻则训斥,重则被罚站于教室后面,有的甚至被赶出教室,严重伤害学生的自尊和心灵。(就是在实施主体教育八年的小学部,罚站现象仍有发生)师生之间缺乏心灵的情感交流,仅仅是一种简单的“授受关系”。师生关系的疏离与单一化,造成学生不思进取,对学校、对教师、对学习态度冷漠甚至反抗的心态。
  ——在班级管理方面。班主任缺乏生动活泼管理方式,作为学生道德生命基础的活动,班主任却很少去思考,总是习惯于把学生滞留在四周是墙壁的教室里。即便是举行班会活动,其活动内容大多限于总结过去一周的学习情况和纪律方面的说教。在这样的班级里,学生的诸多需要被剥夺了,学生感到枯燥以致厌学甚至恨学。  
  ——学生对自己的生命缺乏正确的认识。不少同学把学习当作是学校、父母交付给自己的任务,而不是作为自己生命成长的需要;有的同学不思进取,虚度光阴;甚至有的同学沉迷于网吧、经常抽烟,不珍惜自己的生命。
  反思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大致可以归纳如下:  
  一是教育观念陈旧。长期以来,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即传统的“三中心”观念主导着我们的教育行为,主宰着我们的课堂教学,虽然学校也进行过一些主体教育思想的学习与研讨,然而我们是更多地关注了“主体性”弘扬问题,而忽略了学生生命的整体成长,对学校促进人的生命发展这一基础性价值认识不到位。而且,教育思想的转变不仅仅是认识的转变,更需要在日常实践中落实,观念与行为是相互构成的。  
  二是考试的压力。在日益激化的升学影响下,学校教育陷入一种追求考试分数为目的的知识灌输主义状态。从而导致以知识为本的观念统治课堂,教育中的非人道主义横行,学生的主动性和个性受到压抑,学生生命的发展也只能是片面的畸形的。  
  三是某些政策上的不合理。不管重点学校还是普通学校,不管是生源好的学校还是生源差的学校,上级主管部门都以分数排次序;在经费的分配上和教师的配置上,向重点学校倾斜,导致学校之间的不平等,也导致了条件差的学校好生源留不住,从而造成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恶性循环。  
  走出这一困境,不能只是等待外部条件的改善,更需要主观努力。从主观方面说,既需要果断的决心,还要有开放的态度和开阔的眼界。要看到:人类在步入新的世纪后,世界的方方面面都呈现出加速发展的势头,科学技术和经济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深圳作为改革开放的窗口,已经初步实现了现代化,大部分居民已过上小康生活,提升生命质量尤其是精神生命质量的需要也日渐迫切。近20多年来,为适应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我国的基础教育处于不断改革的状态,培养什么样人的问题也一再得到理论界与实践界的重视与探讨。在认识上,先后经过了强调“双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注重能力和智力、关注“非智力因素”、重视个性和人的整体发展、关注人的主体性等几个主要的“台阶”,在这个过程中出现的“愉快教育”、“成功教育”、“创造教育”、“和谐教育”、“主体教育”等等研究与实验,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尊重学生,关爱学生,关注学生潜能的开发,强调学生情感的体验和人格的独立,一句话,强调以人为本。进入21世纪以后,“新基础教育”研究和新一轮的课程改革,都涵括着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这就是强调个体生命(尤其是精神生命)的整体发展,这为我们在新的世纪开展新的教育探索给予了新的启示。
  
  二、“生命教育”的理论构想  
  当我们在宏观层面讨论教育事业的发展的时候,不能忽视它的社会基础,然而,当我们转入到中观的学校工作和微观的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时,就必然涉及到教育的另外一个重要的基础——人的生命基础。国内有学者敏锐地指出,“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教育的生命基础,主要包含如下思想:(1)生命价值是教育的基础性价值;(2)生命的精神能量是教育转换的基础性构成;(3)生命体的积极投入是学校教育成效的基础性保证。 也就是说,当今教育要以提升人的生命价值和创造人的精神生命为追求,知识、能力、智慧、情感、意志等这些精神能量通过师生相互作用以及类和个体的相互作用而发生转换和生成,师生的主动状态和真诚的合作是取得教育成效的关键性保证。
  我们所理解的“生命教育”,正是要在价值取向上强调人的精神生命主动发展,在教育过程上关注人际交往中精神能量的转换,在保障机制上注重生命主体自主能动的投入与合作。生命教育的基本观点由生命观和生命教育观两个部分构成,其中,前者是后者的基础。  
  (一)教育的生命观  
  生命是一种存在,它的理想存在状态是整体的、是有差异的、是自主而主动地变化和发展着的。
     —— 生命是整体的存在  
  学生作为人是一个完整的人,从自然结构上看,人的身心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从社会意义上看,人不仅是自然的人同时也不可避免地是社会的人文化的人;教育过程中的学生,是一个有生命、有思想、有感情、有创造力的多方面、多层次的整合体。生命有各方面的需要,包括生理的、心理的、社会的、物质的、精神的、行为的、认知的、价值的、信仰的等等。在任何一种满足生命需要的活动中,人都是以一个完整的生命体的方式参与和投入,而不只是局部的、孤立的、某一方面的参与和投入。精神科学的创始人狄尔泰认为,人是整体的人,是“有意志、有情感、有想象的存在物”,在“人这一整体事实中”,“精神生活与人心理——物理(灵与肉)生命统一体完美融合”, 这与那些将人分解、割裂,看作单纯反映的、无生命的“死”主体的陈旧观点是截然不同的。学校教育既然以促进人的生命发展为主旨,就应当把学生当作一个完整的生命体,而不只是“认知体”,就务必把学校生活当作是学生生命历程的重要构成,关注学生生命的全部内容和全部过程;而不只是认知学习及其过程。  
  —— 生命是有差异的存在
  生命是整体的存在,又是有差异的存在。由于遗传、环境、所受教育以及自身努力等诸多因素的不同,学生的生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事实告诉我们,学生的心理、生理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并且,后天环境和活动导致的个体间的差异远远大于与生俱来的差异。这些差异在兴趣、爱好、志向方面以及气质、意志、性格方面都表现出来。单从认知的特点来看,每个学生的获取知识、巩固知识和运用知识的方法上就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因此,我们必须承认生命之间这种差异的存在。既然生命是有差异的,我们就不可能强迫学生就范于某一刻板划一的教育要求或“齐步走”的教育模式,而应该尊重学生生命的差异,欣赏学生生命的独特,因材施教,最大限度地挖掘每一个学生生命的潜能。  
  —— 生命发展是自主的和主动的
  作为生命个体最基本的关系与活动有两大类。一类指向外界即个体与周围世界的关系和实践性活动;一类指向内部,即个体与自我的关系和反思、重建性活动。这两类关系与活动中,生命个体生存的基本方式也有两种:即自主、主动,或他主、被动。从生命自身发展的角度来看,这种自主性、主动性对生命个体的发展,是不可或缺的。生命个体自主性、主动性的发展,总是在对外界和自我及其关系、对将发生的行为价值等有了认识并产生意愿后作出的选择与行动。生命个体的这种自主性、主动性,对处于今日变化急剧,生存环境中不确定因素大增时代中的每个人来说尤其重要。当个体对自身的发展作出自主主动的思考、批判,选择目标,策划过程和准备付诸实施的时候,人就具有了把握自己人生和命运的个体发展意识和能力,这是人所具有的最重要的可能,是人不同于任何生命体的最重要的“自我产生和自我再生”的能力,也是作为个体的人实现生命价值、获取幸福人生的内在保证。  
  (二)生命教育观
  教育必须顺应并促进人的发展,因此,依据上述对生命存在的理解,推演出我们对生命教育的理解。
  
  —— 协调和整合各方面的教育力量,促进生命整体性的发展。
  生命是整体的存在,那么,从学校这个角度,就要以系统理论中关于整体优化的思想,全面地、统筹地研究学校教育机制运行过程中的各个方面和教育教学中各种因素之间结构上的相互联系、相互区别、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协调和整合各方面的教育力量,对生命个体施加影响;从教师的角度,要求教师把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生命体来对待,不仅仅只是关注他们认知的发展,而且要关注他们的能力、关注他们的情感、关注他们的兴趣、需要,关注他们的道德、关注他们生命的价值,使学生得到生命整体性的发展。  
  —— 尊重生命及其发展历程的独特性和相互差异性。  
  如上所述:“人是一个特殊的个体,并且正是他的特殊性使他成为一个个体。” 与传统教育强调共性,忽视个性相比较,生命教育强调尊重生命及其发展历程的独特性和相互差异性,不搞平均发展,不搞“填平补齐”,让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不同起点上获得最优发展;尽可能发现每个学生的聪明才智,尽力捕捉他们身上表现出的或潜在的创造力,让每个学生形成自己的特色和鲜明的个性。  
  ——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氛围尤其是师生关系。  
   教育教学活动是一种社会交往活动,具有鲜明的社会性。交往,是人与人之间在共同活动中发生相互作用和联系的基本方式,也是社会群体赖以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良好的交往,是建立在充分尊重人格的基础之上。在这种特殊的认知活动中,教育教学过程成为师生之间、学生间信息传递的互动过程,也是师生间、学生间情感交流的人际交往过程。生命教育强调的人际关系正是建立在科学交往观的基础之上。生命教育尤其强调构建合作的师生关系。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感情,爱护他们的自尊心,有礼貌地对待他们。只有尊重人才能感化人。当教师以平等的身份,真实的感情,既爱又尊重学生时,学生就会向教师敞开心扉。正如前苏联合作教育学派专家阿莫纳什维利所说:“孩子们都是以诚对诚的,以诚待之,他则报之以诚!”这种“以诚对诚”的关系,其实就是一种尊重、民主、和谐的师生合作关系。正是在这种合作关系中,学生会产生一种轻松感、愉悦感、幸福感。这不仅有利于学生获得集体意识和行为规范,提高自我教育水平,实现个体与社会的沟通,同时也将极大地激发教师和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师生都获得自我的充分发展。  
  三、生命教育的实验目标    
本实验将通过改善师生关系,建构自我教育的德育模式,探索充满生命活力的课程改革,建设健康、快乐、蓬勃向上的校园文化等生命教育的专题研究与实践,促进学生道德、精神、认知、生理、心理等各方面协调发展。
  本实验还将通过课题实施,促进教师树立“生命教育”思想,尊重学生生命,积极参与课程改革,挖掘生命潜能,在构建学生生命过程中实现自身生命的价值。  
  具体目标:
  (一) 学生部分
  生命教育是一种符合时代精神的教育理念。生命教育务必使学生个体在道德、情感、态度、价值观、智力、创造性、体力诸多方面获得发展,使学生活出完整的愉悦的人生。
  ①学生能认识生命的意义,尊重、爱惜生命,并能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②学生学会学习,学生能在主动、自主地学习过程中,构建起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智力结构。
  ③学生能自律,表现有礼貌,常微笑,乐于助人,乐于参加团体活动,人际关系良好。
  ④学生能自我教育,并能接受或改善自己的优缺点。
  ⑤学生乐观进取,勇于面对挫折。
  ⑥学生思路开阔、想象丰富,具有求新求异的创造思维能力。
  ⑦学生能勾勒出自己的生命願景,并能实现计划。
  (二) 教师部分
  生命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理想。我们在使生命教育真正成为教师的操作实践从而促进学生发展的同时,也应促进教师的发展,促进教师实现自己生命的价值。
  ①教师能认识自己生命的意义与教育生涯的价值。
  ②教师能将生命教育融入各科课程,焕发学生生命活力。
  ③教师能通过教育教学研究,主动讨论生命教育的方法与策略,并有所成就。
  ④教师能展现生命活力,提供学生学习的楷模。
  ⑤教师热爱学生,尊重、信任学生,与学生建立起“民主、和谐、合作”的师生关系。
  ⑥教师能收集有关生命教育的资讯,制作相关媒体,以丰富生命教育的教学资源。
  ⑦教师能以满腔的热忱,提供自己生命的历程,让学生分享生命的智慧。
  (三) 学校部分
  生命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境界。作为学校,应使生命教育成为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使生命教育成为自己鲜明的特色。
  ①学校能建立以生命教育为核心的理念共识。
  ②学校能制定生命教育实施计划,并全面地持续地进行研究。
  ③学校行政协调、师生和谐、气氛和谐,师生员工同心塑造学校。
  ④学校能推动以贯彻新课程理念的课程改革,建构多元智慧的学习环境。
  ⑤学校能提供丰富多彩的活动情境,促进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⑥学校能绿化、美化校园,建立关怀生命的校园环境和文化。
  ⑦学校能提升学校资讯环境,推动网络教学,以开拓学生全球化视野。
  四、研究内容
  生命教育是一个有着明确的价值追求而又涵括着多重主题的教育实践领域的课题,因此,生命教育的研究将是一系列专题的研究与实践。根据学校实际,我们将着重研究如下专题——
  (一) 课程改革研究
  课程改革是生命教育的核心。首先,要探索和建立具有生命教育特色的课程体系。一方面,要探索与生命教育密切相关的安全教育、健康教育、心理教育、生态环境教育等校本课程。另一方面,要提供丰富多样的选择性课程,满足学生生命多方面发展的需要。其次,要探索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改革教学方法,变他主学习为自主学习;变接受性学习为探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的完美融合;变单一的认知性教学为多维的体验性教学;变“齐步走”的教学为分层次教学,尤其要探索建构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以而促进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及其整个人格的发展。可以说课堂教学是贯彻生命教育理念的主要途径。
  (二)德育研究
  德育建构是生命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生命教育要求道德教育焕发生命活力,让学生的道德生命茁壮成长。生命教育把情感作为道德生命教育的桥梁,把发展空间作为学生道德生命教育的条件,把活动作为学生道德生命教育的渠道,把生活作为学生道德生命教育的 源泉。德育专题的研究旨在建构自我教育的德育模式,使学生尊重生命、珍惜生命,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使学生学会自我管理、自我反省,自我调整,自我实现,引导学生从小培养完善的人格。
  (三)建构合作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的问题是生命教育必须研究的不可回避的课题。生命教育作为一种生命化的教育,强调用生命去温暖生命,用生命去呵护生命,用生命去滋润生命,用生命去灿烂生命。因此,生命教育致力于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主张师生地位、人格是平等的。教师要热爱、尊重、信任每一个学生,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从而建立起和谐的民主的良性互动的合作的师生关系。
  (四) 师德建设研究
  生命教育是以生命的品质塑造生命的品质,以生命的价值提升生命的价值的
  教育。只有教育者的生命是高尚的丰富的,受教育者的生命才可能是丰富的高尚的。因此,提升教师职业道德水平,鼓励教师只有实现人生价值,创造人生辉煌,才能有效地带动学生走向成功。因此,生命教育又是教师与学生共度生命历程,共创人生价值的教育。
  (五) 校园文化研究
  环境对生命主体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校园文化研究就是生命教育的一个重
  要渠道。生命教育将重视校园环境的统整。要设计体现生命教育内涵的校园环境,营造充满生命活力的校园文化,真正使学校成为师生的精神家园。一是设计建设好校雕、校门、橱窗、标语等校园文化标志;二是建设好生物园、花坛、苗圃、绿地,使校园芳草铺地、鲜花常开、生机昂然;三是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科技、体育活动;四是铸造校园精神文化,营造职工团结协作、奋发工作、乐于学习、善于探索的氛围,塑造学生朝气蓬勃、健康向上的气质。
  五、研究与实验步骤
  (一) 酝酿阶段:2003年9月——2003年11月
  1、调查教师、学生和学校教育整体现状,分析进一步改革的基础和要解决的具体问题;
  2、在形成研究方案的过程中,组织有关教师参与讨论;
  3、请专家论证实验方案;
  4、制定与本课题研究有关的规章制度;
  5、培训教师,组织教师学习生命教育思想,学习实验方案,明确实验的指导思想、基本思路以及方法步骤。
  (二) 研究与实验阶段:2003年11月——2005年7月
  按总方案计划,分专题逐步实施,积累研究资料,每学期结束均予以阶段性总结,并写出实验报告。
  (三) 深入研究与实验阶段:2005年8月——2006年7月
  本阶段在过去实验的基础上,侧重从理性的高度对实验中的成功经验进行梳理、提升,对实验中的问题进行思考、探究,在深入研究和实验的基础上,写出生命教育实验专著。
  (四) 总结阶段:2006年8月——2006年10月
  请国内外专家测评,进行成果论证。
  六、保障措施
  1、建立、健全实验的组织机构。成立以校长为首的实验领导小组,成立专题研究小组,有专人负责专题研究。
  2、聘请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杨小微教授担任本实验课题指导专家。
  3、全员参与,每一个实验班,每一个学生都是实验对象,每一个教师都是实验人员,以形成松坪学校特有的科研氛围。
  4、建立科研、教研、培训三位一体的教科研制度。
  5、建立研究与实验工作制度,建立和完善激励性考核评价机制。
  七、生命教育实验的基本要求
  为了保障实现生命教育理念以及实验目标与计划的实现,我们提出如下研究的基本要求。
  1、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给予学生充分的选择机会和发展空间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是生命教育的重要理念,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是靠我们给予学生充分的选择机会和发展空间去体现的。因此,要求我们教师给学生一些权利,让他们自己去选择;给学生一些机会,让他们去把握;给学生一些困难,让他们去面对;给学生一些问题,让他们自己去解决;给学生一些条件,让他们自己去创造。高扬生命主体的价值,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生命积极的存在状态:投入、倾注,活力四射,兴味盎然。
  2、关注情感的体验与交流
  情感是生命主体的核心,情感是人根据一定的价值取向和道德标准,在对待自己和对待别人的行为时所产生的一种情绪体验。任何一种活动都有人情感的参与。情感对学生的学习以及对人的道德品质的形成起着极大的调节作用。师生间情感交流能够架起相互信任的桥梁,是焕发儿童生命价值的催化剂。因此,在生命教育中,要求教师在生命活动中关注学生的情感世界,用生命去温暖生命,用生命去点燃生命,用生命去沟通生命,用生命去激励生命。
  3、尊重个体差异和独特性
  生命体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它的独特性。对人的尊重,必须落在对于个体生命的尊重,对个体生命的独特性、唯一性的尊重。每棵小苗都是独一无二的,每片树叶都是各不相同的,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世界。作为教师,要了解每个学生独特的个性心理需要。生命教育就是要尽可能满足每个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每个学生的个性、爱好、才能都有得到充分的发展。
  4、注重活动对生命发展的基础性意义
  活动是生命教育的主渠道,活动是学生道德生命的基础,脱离社会性活动,就不可能形成一定思想品德,也就不可能成为社会的人。人不是消极地、被动地接受外部环境影响,而总是在他参与的实践活动中接受外部影响。客体对主体的影响总是在实践活动中实现的。实践活动是沟通外部世界与主观世界的重要渠道。此外,生活也是一种实践活动,通过生活实践活动,能使学生真正认识到自己生命的价值,认识到自己生命对社会、对集体、对他人的意义,认识到个人创造潜能的开发对社会的积极影响。这一原则要求学校和教师通过课内外校内外活动以及丰富多彩的生活,促进学生生命的发展。
  5、关注生命发展的整体性和动态生成性
  如前所述,生命是一个整体的存在,是在其生命活动过程中以精神能量不断转换和生成的方式而发展的,因此,学校在组织教育活动时,应充分考虑教育活动设计、计划、实施和评价的连贯性,以及学校各方面工作安排的相互协调性,从而对学生构成整体的影响和效力。同时,教育过程又是一个异常复杂的动态变化的过程,教育者既要根据以往被实践证明为有效的经验和对事物的规律性认识,作出预见和计划,又要根据教育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变化作出动态调整,把握意料之外的机会与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