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注册 |  用户登陆 |  设为首页
  当前位置:首 页 >> 教育科研 >> 正文
创新实践,策划更有效的教师研修活动
时间:2015-05-07  来源:张丰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大力推进迫切需要改进和加强教学研究工作,促进教学研究与培训进修的结合。然而制约教学研究和教师培训工作的“瓶颈”仍然存在,除了经费、制度等外,活动的组织策划水平也明显影响着活动的质量与效益,影响着研修活动的持续开展。为此,需要教研人员认真探讨有效活动的规律和教师研修活动的机制。

  对于基层学校的教学干部、教研机构和教师培训机构的教研员和讲师来说,“怎样的研修活动才能够给教师以真实的收获”是一个非常有现实意义的话题。笔者认为,关于这一话题,我们需要思考以下三个问题:怎样的研修活动才是有效的(追求目标)?如何实现“有效性”的目标(落实方式)?怎样使活动更有效(具体策略)?

 

       一、关于追求目标:怎样的研修活动     才更有效
  有效性是组织策划教师研修活动的最重要的实践性目标,而反映研修活动有效性的指标主要有:
  1.释疑解惑的针对性。教师参加教学研修的目的就是为了帮助自己解决教学中遇到的困惑。如果活动的组织者与活动的参与者没有这样的意图与愿望的话,研修活动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所以,教研策划的针对性恰恰反映了研修组织者的意识与水平。每一次有质量的研修活动都必然要有清醒的背景分析和明确的活动意图。
  2.解决问题的建设性。教学研修活动是老师成长与进步的“扶手”,而“蹬阶”的关键是研修活动形成的帮助老师改进教学行为的共识与建议。如果活动中大家或人云亦云,或激烈争辩,但没有形成明确共识的话,明天的教学可能还会是“原来的星星”和“原来的月亮”。当然这种共识并不仅指大家共同接受的结论,可能很多时候它会呈现为大家对多种行为的具体分析。
  3.渐进深入的连续性。实际上,要达到改进教学行为的目的,教学研修需要坚持对某一专题的持续研究。这种阶段性的连续研究应该体现“螺旋式上升”的特点,它是形成共识—行为跟进—进一步认识—进一步改进的“螺旋式上升”。它可以是大主题下的小专题的深入“剥笋”,也可以是分工研究的共享交流。
  4.关注过程的生成性。教师研修的目标达成常常并没有非常一致、明确的“终点”。它的达成常常体现为真实参与的积累后的无形提升,而且不同教师的研修目标达成要比不同学生的学习目标达成更具分化性。所以研修活动中有时可以不采用及时的评价来观察检测老师的进步,而要鼓励大家真实投入,要让教师相信,如果他们真实投入到研修工作中,就一定会有真实回报。
  5.理论结合实践的指导性。不少教师在教学实践上办法不少,但却难以道出其中的所以然。而如果能够明白其所以然,那教学行为的改进就会有稳定的理念支撑,教学行为的传播与推广才会有相应的支持。所以,教师研修活动的水平与质量常常反映在能否从实践中总结出相应的理念、理论,能否帮助老师形成基于实践的理论。

  有效的教学研修是一项有相当难度的工作,但只要我们坚持这个方向,坚持这样的追求,让教师真实地喜欢教学研修是完全可能的。

 

       二、关于落实方式:“有效教研活动”     的主要形式
  形式是为目的服务的。所以,讨论教研活动形式,必须要明确这些活动形式所对应的活动目的。只有当形式能够很好地服务于目的时,教研活动才可能是有效的。也只有把握好活动的机制,才能实现以研促修的目的。笔者认为,学校教师研修活动的形式主要有:
  1.以观念更新为目的的系统理论学习
  在学校层面,尽管教研与培训两者在形式与侧重上略有差异,但在本质上却是统一的。
  研训一体并不是“抹去差异”,而是相互融通,有所侧重地发挥各自的机制优势。应该说,理论学习活动是重要的,但过去有些理论学习由于组织形式太单一,学习内容脱离实践,活动目的定位不准,学习活动就容易枯燥,效率不高。如何改进理论学习?笔者认为必须要体现“机制的创新”,要改变培训内容脱离教学实际的状况,改变教师被动参与培训活动的单一角色。学校可以从提高教师参与的积极性,和改进教师参与方式上下工夫,切忌将校本培训变为新的强制性学习。
  2.以落实教学常规为任务的教学过程管理
  学校面向教师与教研组的教学过程管理,包括备课管理、课堂教学检查与评价、作业管理、实验与实践活动管理、考试与评价管理等。这些都是十分具体的业务性工作。表面上,管理的目的是教学过程的优化,但教学过程管理并不仅仅是行政性的管理行为,其目的实质上是提高教师把握教学过程的能力。如果我们强调以研究的态度改进教学过程,就会将过程管理变成名副其实的岗位研修。所以,笔者认为教学过程管理也应被纳入教师研修活动的范畴。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管理中,笔者认为不能够简单地以刚性的制度替代研究、以纯粹意义的评价替代指导,而应该把集体备课、作业有效性的分析以及体现发展性意义的考试分析等作为教研活动的具体主题与形式。实际上,过去我们也开展过类似工作,但常常以事务性的工作方式来完成这些业务性的工作,从而导致教学过程的“走形”。
  3.以提高教学技能为目的的教学分析(课例研究)
  课堂教学一直是教学研究的重点,课堂教学分析是提高教师教学技能的重要形式。随着新技术的引入以及教学研究组织策划的加强,课堂教学分析也在与时俱进,不断丰富。最常态的是一般的课例研究,有些课例研究从“连续”“滚动”开展上衍生,像上海的“三阶段两反思”以及经常使用的“二度教研”等;有些课例研究以对比为手段,像“同课异构”等;有些课例研究从课堂教学过程的呈现方式上入手,像现场观摩、视频转播、片断组合、说课演课等;有些课例研究从不同课型或研讨主题上体现特点;也有些课例研究采用微格技术,或时间单元分析,或动作单元分析。这些研究都是围绕着教学设计与教学行为来展开的,值得进一步优化细化,更好地发挥其作用。
  4.以解决实际困难为目的的实践反思(案例研究)
  当研究的着眼点集中到某一具体教学困难的针对性解决时,教研活动的形态又有了新的形式:那就是教学实践的反思与改进。教师的反思精神与反思能力是教师职业素质的重要方面,善于发现困难与问题,善于找到问题解决的切口,善于发现自己的不足与成功,善于通过尝试解决问题等都是教师职业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以教育教学实践为素材,以叙事研究为主要方法的案例反思成为教师教研的重要方式。在透视教学事件背后的深层机理的过程中,教师的教学理解会趋于深刻,教学处理会更有心得。与案例研究相区别的是传统的研究论文,论文往往是以演绎为思维方法的议论文,而案例往往是以归纳为思维方法的记叙文。
  5.系统化地研究教学重难点的课题研究(行动研究)
  当我们对教学实践中的困难,采用系统的、有组织、有计划的研究策略时,教研活动便呈现为课题式的行动研究。它将是围绕某一专题的阶段性的研究,并包括多种教研形式的组合和群体的协作。行动研究的价值在于紧紧围绕教学中的问题,在尝试解决中不断改进。因此,我们要防止课题研究的泛化。对于普通老师个体来说,往往并不具备严格意义上的课题的研究条件,而只有当我们对某一专题有相对成熟的研究思路后,才可以采取有计划的研究行动。
  6.以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共享为目的的资源建设
学校教学资源包括备课资源、教学设计、作业资源、学校课程资源、综合实践活动等很多方面。它必须依靠团队合作,共同建设,而建设的过程又是教师研究提高的锻炼过程。所以,资源建设及关于资源建设的研讨也是教师研修的重要方面。学校在这方面的中心工作是构架一个平台,促进互相帮助、共同提高的学习团队的形成。有些学校已经在降低学生学业成绩在教师评价中的权重,而加大对教师参与合作性教研活动的评价和导向,甚至将教师在集体教研中的贡献半定量地应用到教师评价中,以改变当前教师间“竞争有余,合作不够”的状况。
  7.促进观点与经验动态交流的教学沙龙
  除了静态合作的资源建设,动态交流的教学沙龙也有利于教师的团队合作。可以说,教师之间能否就教学实践展开讨论和交流是体现一个学校学习氛围的重要指标。教学沙龙的主题可以很集中,也可以相对松散。譬如关于小学中高年级语文作业有效性的反思,老师们把平时布置学生做的有关作业拿出来进行实例点评,哪些作业的目的性是明确的?哪些作业能促使学生巩固知识和学以致用?哪些作业是低水平重复的?哪些作业超出了课程标准的要求?有效作业与低效作业的区别体现在哪里?作业设计的要求是什么?实际上,联系教学实际,关于某一共性问题的反思与解决是老师们最需要交流的。
  8.突破教研活动时空限制的网络教研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类似BLOG(博客)、远程培训、虚拟研究室、主题学习网站等技术都应用到教学研究中来。原先现场进行的交流研讨移到了网络,再从严格成员管理的论坛,发展到自由开放的博客,少了现场气氛的感染,但增加了直率和跨越时空的交流。目前,网络教研的形式还在推陈出新,很多原来的教学研修活动都可以变换形式,移到网上,机制的调整,改变了参与者的角色,扩大了辐射面。
  9.以竞赛的形式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
  在教师教学能力提高的过程,适当地引入竞争是必要的,关键是竞争如何设置安排。对教师们来说,竞赛并不是一件新事物,它包括课堂教学评比、说课比赛、论文评比等传统项目,也包括近来出现的现场命题比赛、教学案例评比、课例评点的评比等新形式。我们应该更重视在项目设置与评价导向上的创新与调整,要把对教师教学的倡导反映到评价中,以引导教师的学习,特别要倡导教师做自己可能做和应该做的研究,而不去求全、求大、求“高档”。
  教师研修活动的形式将会不断改进创新。即便有些形式老了,但老形式也可以新做;尽管有些形式很新颖,但如果不注意其激励效能将会自然衰减的规律,而忽视对其进行有效开发的话,新形式也会很快变老。因此,形式的效力要靠组织的策略来实现。

       

       三、关于具体策略:怎样让研修活动     更有效?

  影响教师研修活动有效性的因素有很多。譬如:对参加者需求的了解与尊重、组织者的创意及其基本理念、类似于教学设计的研修活动设计、研修活动的可参与性、组织者的经验与临场应变能力、组织者调动资源的能力等。根据多年的实践,笔者概括了以下优化研修活动的策略。
  1.明确工作背景和参与教师的需求。有效的活动必须是有的放矢的活动,不了解教师的需求就不可能组织起真正有效的活动。活动组织前,组织者首先要进行调研,掌握教师的基本需求,摸清教师的认识和行为现状,然后据此规划研修活动的主题。
  2.设计教师的参与点,让每个环节都是有价值的活动。教研活动要有真实的收获,必须让参与者真正融入。所以如何规划活动环节,让教师的思想动起来,需要一定的任务作介质。教师参与点的设计是决定教师研修活动效果的重要方面。教师参与方式应该多样化,参与程度要有递进,要让不同层次的教师都有参与的可能。当然,巧妙利用参与者中的资源,也是参与点设计的要点。
  3.要有充分的预设,更要尊重真实的生成。任何活动都要精心准备,但过度准备,墨守计划,把教学研修当作预设节目的流畅表演却是不应提倡的。充分准备是为了促进教师交流的“火花”,“预设”的目的是为“生成”服务,只有当研修活动能够起到激活“生成”的作用,教研活动才是成功的。
  4.要营造对话交流氛围,同时把握好话语主动权的调控。教师研修活动最怕的是“一言堂”,没有交流就没有进步。但另一方面,无序的交流也是低效的,如何把握话语的主动权常常是研修活动主持人经验的体现。
  5.要达成研究共识,并关注行为跟进。教师研修活动的收获与成效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认识上的进步,二是行为上的改进。许多研修活动的小结往往是对过程的整理,却没有思考研究之后的认识提高,没有去关注最后的共识,关注后续教学行为的改善。从研修的内容出发,提炼出指导教学行为的基本理念,再根据可能,将理念系统化为理论。这种认识的进步应该有一点,是一点。共识的形成与延伸是收获的重要方面,而只有将研究共识转化为进一步的教学建议,转化为具体教学行为的改进,这才是教师研修的目的所在。